副秘书长申请经费,毛主席笑言:我只有鸡,没有蛋

发布日期:2025-04-13 14:08    点击次数:148

1946年6月26日晚上,我们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分成左右两路,顺利突破了国民党30万军队的包围,迅速向西挺进。

由李先念司令员和郑位三政委指挥的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45团、第359旅、干部旅以及中原军区机关,总计约15万人,组成右路突围部队,开始向陕南方向挺进。

国民党听到消息后慌了神,立刻调动了整整十个旅的兵力,向我们的突围部队发起猛攻。

为了牵制敌军,右路突围部队分成两路行动:李先念、郑位三带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2纵队的第13旅、第15旅45团,前往陕南的老游击区作战;王震则带领359旅和干部旅,进入尚未开辟的新区域进行战斗。

1946年9月27日,359旅和干部旅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包围,顺利到达延安。干部旅的副旅长李学先在突围时腿部严重受伤,还染上了疟疾,一到根据地就被紧急送往中央医院接受治疗。

李学先即将出院之际,李先念的助手肖健章专程前来探望。

在中原突围期间,肖健章始终紧随着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无论是面对激烈的战斗,还是与李先念一同乔装穿越敌军严密的控制区,肖健章都表现得异常冷静和机智,因此深受李先念的赏识。

他告诉李学先,等李学先出院后,直接去中原局所在地大破沟报到。

由于中原局的几位主要领导都去了延安,中央决定把中原局办公地点安排在大破沟,从这里指挥中原军区留在鄂豫陕和鄂西北两个根据地的部队,继续坚持战略任务。

李学先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他迫不及待想回到老部队,再次见到郑位三、李先念和陈少敏等领导。尽管腿伤还没完全康复,他还是坚持出院,赶到了中原局所在的大破沟。

大破沟紧挨着中央书记处驻地枣园,两处隔着延河相望,站在河边就能清楚看到枣园的景象。

李学先到了中原局驻地,了解到自从在宣化店分别后,大家各自通过不同的路线和方式突围转移,最终都到了延安,现在都集中在大破沟和小破沟这两个地方。

李学先难掩激动,赶紧去拜访他的老领导和老朋友们。他最先去找的就是郑位三。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和调理,郑位三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李学先见到他时,立刻热情地打招呼:“位老,我特意来看望您了!”

郑位三一瞧见李学先,立刻起身迎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老李,咱俩可算又碰上了!"

郑位三表示:“你生病时我没能去探望,你们经历的艰难战斗,我都清楚!”

郑位三一边聊着天,一边认真打量着李学先。他发现李学先刚理了发,换上了一身整洁的军装,腰间还系着宽皮带,别着一把勃朗宁手枪,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

郑位三换了个话题说道:“!屋子收拾得真利索!不过你这胡子咋没刮?不过说真的,你留着胡子还挺有味道的!”

李学先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本来打算把胡子剃掉的,可拿起剃刀的时候又改了主意。留着它吧,就当是个纪念,这可是咱们中原突围的见证!”

郑位三微微一笑,接着询问了右翼突围部队的一些细节。最后,李学先好奇地问道:“位老,您是怎么乔装突围的?”

郑位三笑着回忆道:"我假扮成看风水的,胡扯一通阴阳八卦、天文地理,连那些国民党军官都被我忽悠得找不着北了!"说完,他开怀大笑。

李学先笑着说:“他们怎么可能猜到你其实是中原局的代理书记!”

郑位三身材瘦削,留着两撇小胡子,言谈间常带点文绉绉的味道,再加上他那副仙风道骨的样子,敌人看了肯定会上当。

郑位三表示:“为了活命,我们啥招都使了。你别觉得我们突围是小事,正是因为我们中原突围的战略配合,才有力支援了苏中的七场胜利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定陶战役。”

如果不是中原突围的成功,苏中战役和定陶战役的辉煌胜利可能就不会出现。我们现在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实力!正是中原突围,才彻底打破了蒋介石的计划。

李学听了郑位三的话,对中原突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郑位三让李学先休息一下,喝了口水,接着说道:“中央已经决定把中原局设在延安,现在要选一个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秘书长由郑绍文来当,我觉得你适合做副秘书长。具体安排让先念同志跟你详细说,你赶紧去找他聊聊吧!”

李学先向郑位三道谢后,立刻赶去李先念的住所。李先念一看到李学先,马上招呼他进屋,并关切地问道:“你的伤都痊愈了吗?”

李学前表示:“应该差不多了!”

李先念逐个打听了几次重要战役的细节,接着讲述了他假扮成国民党少将,堂而皇之地越过敌人防线,最终抵达延安的精彩故事。

李学先正全神贯注地听着,李先念开口道:“我特意叫小肖把你找来,是有个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办!”

李学先好奇地询问道:“这次要我们做什么?”

李先念表示:“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你,但你必须确保做好!你得先给我个承诺!”

李学表示:“不管多难的事,我都一定会尽全力搞定!”

李先念回应道:"行,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和中原局的几位领导讨论过了,决定让你担任中原局的副秘书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你得确保从延安来的中原军区八千多名干部战士的吃饭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李学先微笑着看向李先念,说道:“你是不是又回忆起当年大生产那会儿的事了?”

李先念表示:“发挥你的优势就行,别客气!”

李学直言道:“这活儿可真不轻松!”

李先念表示:“眼下啥都没了,咱们手头紧得很,干部和战士们连买毛巾、牙刷的钱都拿不出来。眼看冬天要来了,他们的棉衣棉被还没个着落,不想办法弄点钱实在不行!”

李学先表示:“让我先跟原来的部队沟通一下!”

李先念表示:"任命通知很快会下达,你现在就可以开始思考如何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了!"

李学先表示:“我完全听从组织的决定。”

李先念告诉李学先:“你先安顿下来,之后去探望一下少敏同志和其他老朋友们。”李学先点头答应:“行!”随即起身,与李先念告别离去。

陈少敏大姐还是那么直爽,一看到李学先就指着他的胡子说:"你留着这胡子干啥?才三十出头,留这个像什么样子!赶紧刮掉,刮掉!"

李学先被陈少敏说得有些尴尬,干脆地说:“我来刮!”

陈少敏关切地问道:“学先,你的病彻底康复了吗?中原局打算委以重任,身体不好可扛不住。”

李学先对陈大姐表达了感激之情。

陈少敏轻轻整理了一下耳边整齐的短发,声音清晰而有力地说道:“你先安顿下来,适应一下这里的环境,然后去见见郑书记和李司令员,他们会为你安排合适的工作!”

李学先心里觉得挺有趣,这三位领导互相推荐他去看望对方。“位老”让他去见李先念司令;李先念司令又让他去拜访陈少敏大姐;而陈少敏大姐却让他回来看“位老”和李司令。这兜兜转转的安排真有意思。

想到这儿,李学先笑着说:“我已经见过他们了!”

陈少敏笑着问:“那就好,他们有没有告诉你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讲了,我担心自己扛不住这责任!”李学先抓了抓脑袋说道。

“这个担子不轻,不过你最适合挑。大家都相信你,你肯定能出色搞定!”

李学回答道:“我会全力以赴!”

李学先再次提起陈少敏乔装离开的事,陈少敏打趣道:“学先,你觉得我扮成修女,像不像那么回事?”李学先没有回答。

陈少敏自己笑了笑,说道:“以前对修女没什么好感,谁曾想现在得靠假扮修女才能顺利通过国民党的层层关卡。”

李学曾提到,国民党对外国人总是心存忌惮,凡是跟外国沾边的东西他们都有点发怵。你假扮成修女,这个主意确实不错。

陈少敏担任中原局常委兼组织部长,早年在青岛、天津等地做地下工作,经常接触教堂的修女,所以她装得特别像。

化妆突围前,他们进行了多次模拟训练,结果在实际行动中,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两人聊得尽兴,笑声不断,最后李学先带着不舍的心情,告别了他敬重的陈少敏大姐。

李学先仔细想了想,认为要解决中原军区同志们的生活问题,最好还是去找边区政府管钱的南汉宸厅长。

李学先在警四团和警二团开展生产自救期间,南汉宸给予了他很多支持,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南汉宸出任边区财政厅长后,通过推动边区贸易和促进生产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显著改善了边区的财政状况。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被称为“能做无米之炊”的“能人”。

李学先突然记起南汉宸,立刻急匆匆地赶往边区政府财政厅。

走进南汉宸的办公室,只见他正坐在一张简单的木桌前,专注地翻看着一堆账本,手指在算盘上飞快地拨动,发出清脆的响声。

他抬头瞧见李学先,一时间愣住了,脱口而出:“啥时候来延安的?”

李学先紧紧握着南汉宸的手,笑着说道:“你回来都几个月了!”

南汉宸问道:“你们是伪装后悄悄撤离的,还是硬碰硬打回来的?”

李学先讲述了他们跟随王震,一路披荆斩棘、突破重重阻碍,最终成功返回延安的经过,南汉宸听后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正聊着,李学先注意到南汉宸的袖子上打了好几个补丁,心里琢磨:这位财政厅长生活这么节俭,自己怎么好意思开口跟他要经费。

南汉宸说道:“你们牵制住了国民党三十万部队,虽然战斗艰难,但作用很大。你们现在在大破沟那边情况如何?”

李学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眼下情况特别棘手!李先念同志安排我担任中原局的副秘书长,负责中原军区的粮食供应问题。可我除了能说会道和一身力气,其他啥也没有,这后勤工作可怎么搞得好!”

南汉宸直截了当地说道:"是不是又来找我解决难题了?需要多少资金?边区财政也不宽裕,你可别漫天要价!"

李学先万万没想到,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南汉宸竟然这么干脆利落,他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

“我不找你帮忙还能找谁?目前中原军区的部队在晋南和陕北地区有八千多人,马上要过冬了,可手头一分钱都没有,棉衣、棉被和粮食都还没着落。我仔细算了算,能不能支援我们两千大洋?”

南汉宸皱着眉头说道:“中原军区条件确实艰苦,支持你们是理所应当的。不过中央有财务规定,边区开支超过一千大洋得报请毛主席审批,我这里最多只能批给你一千大洋,再多的话就得直接找毛主席申请了。”

无奈之下,李学先只好通过李先念向毛主席请示。没过多久,主席就给出了回复,安排在次日下午在办公室与李学先见面。

毛泽东的办公地点设在延安城西南方向的窑洞中。次日下午,李学先准时抵达了那里。

主席正在桌前写东西,看到李学先进来,立刻起身,热情地伸出手和他握手,说:“哦,你就是李学先同志吧?”

李学原本打算简要地向主席汇报,考虑到主席事务繁忙。然而,主席却希望他能够提供更详尽的内容。

李学先报告说,中原军区部队到达根据地后,不仅提升了训练强度和警戒级别,还广泛开展了一系列面向群众的工作,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好评……

部队在突围过程中为了轻装前进,不得不舍弃了大部分物资,现在经济状况十分困难。恳请中央能够拨付两千元经费,以解决部队冬季的燃眉之急。

毛主席微笑着说道:“你们在中原突围中付出了巨大努力,确实不容易,大家都很辛苦。不过,眼下边区的财政状况也不乐观,150万人要养活四五万的军队,地主家也没多少粮食了。虽然我这儿没有现成的鸡蛋,但还有鸡,你愿意收下吗?”

李学先有些疑惑,说道:“主席,要是能给我们会下蛋的母鸡,那也挺好的。”

毛主席笑着说道:“我说的鸡可不是普通的鸡,你以前在延安可是生产标兵,怎么转眼就忘了?自己动手,才能有吃有穿。”

毛主席直接给出了建议:“边区到处都有发财机会,我借你两千大洋,拿去做边境贸易,准能赚钱。你们部队离开后,警二团留下的人做生意挺在行,你去找他们,他们哪敢不帮老团长这个忙?”

李学先皱着眉头说道:“眼下我也拿不准,投进去的钱能不能收回本。要是亏得血本无归,这债还不还得上可就说不准了。”

毛主席笑着打趣道:“你可是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将军,又是生产运动的好手,怎么现在反倒没信心了?不亲自试试,怎么就能断定一定做不好?”

毛主席已经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李学先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说:“看来只能豁出去拼一把了!”

李学先刚说完,毛主席立刻写了一张借条给他。拿着这张条子,李学先顺利从边区财政厅借到了两千大洋。随后,他离开延安,前往槐树庄寻找警二团留下的战友。

原警二团的冯世炳和关振浩两位负责后勤的同志见到老领导非常开心,特意安排了一场宴会来招待李学先。

酒喝得正高兴,大家聊着聊着就谈到了边境贸易和开垦荒地的事。李学先听完冯世炳和关振浩的介绍,直接说道:“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边境贸易的事,你们可得多多帮忙!”

冯世炳表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你的,我肯定会全力帮你!”听到冯世炳这么说,李学先心里顿时安稳了许多。

吃完饭,冯世炳和关振浩就领着李学先去槐树庄的生产基地参观了一圈。

如今的槐树庄,早已变成人口众多的粮食产地。当年军队挖的窑洞,现在都住满了居民,鸡叫狗吠声此起彼伏,到处都是一片宁静祥和的气氛。

看到眼前的景象,李学先忍不住笑了,他转头对冯世炳说道:“咱们警二团当年拼命开荒的时候,谁能想到现在能有这么大的收获!”

冯世炳感慨道:“槐树庄的乡亲们永远都会记得您这位老团长的恩情!”

李学先直截了当地问:“老团长现在有困难,你愿意伸出援手吗?”

“肯定得帮,这还用说!”

“我需要从你这儿调三个人过来帮忙!”

冯世炳接着问道:“都有谁?”

李学先点了三个人的名字:“李先进、张兰亭、程福才!”

冯世炳爽快地答应了。

李学先对这三个人非常熟悉,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他投入了大量精力。他觉得,依靠这三个人,就能迅速组建一个商业团队,顺利开辟市场。

两天后,三位同志受命来到李学先的住所。李学先吩咐罗元忠为他们沏茶。三人见到李学先时,眼中都泛起了泪光。

程福才紧紧抓着李学先的手,不停地摇晃,激动地说:“可算等到你回来了,回来就好!”

张兰亭悄悄站在一边,看起来有点不高兴,等了好一会儿才开口,声音低沉地说:“你怎么也不给我们带个消息?”

李学先立刻开口道:“现在什么都别问了,我这儿有件急事需要处理。你们一定要全力配合我!”

那三人立刻应声:“您尽管吩咐,我们啥都愿意干!”

李学提到:“我被安排担任中原局的副秘书长,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当中原局和中原军区返回延安后,面临不少难题。为此,我找了几个同伴,大家一起想办法,通过做买卖来解决当时的困境。”

三人都点头答应:“没问题!”

李学先掏出1000块大洋,递给三位伙计说:“你们先去帮我收些山货和药材,转手卖出去赚点钱。等手头宽裕了,咱们再开个骡马店,把生意做大!”

三个人立马行动起来,拿着李学先给的本钱,各自跑到富县的各个村子,找人买了一批当地的特色产品。等货都收齐了,李学先就安排人把这些东西拉到延安去卖,从中赚取一点利润。

开店已经两周了,生意慢慢走上正轨。李学先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就想着去找交道镇"天和货栈"的老板周有荣,请他帮忙把生意做得更大些。

李学先领着张兰亭、程福才和李先进前往交道镇,半路在甘泉县一家小旅馆歇脚。他们让店主炖了锅羊肉,程福才还特意买了瓶当地产的“香水液”酒。四个人一边吃喝,一边聊着天,盘算着怎么多挣些钱。

天刚亮,大家就从甘泉动身了,先到了茶坊镇,第三天抵达交道镇。李学先望着路边熟悉的景色,心里涌起许多回忆。在这片土地上,他战斗、工作了七年多,经历了不少事情,现在想想,真是感慨万千。

李学先一行人骑着快马赶到“天和货栈”,周老板一看到他们,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热情地招呼他们,又是递烟又是倒茶。李学先接过周老板递来的烟,美美地抽了一口,称赞道:“这烟挺好!”

周有荣问道:"老李,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原来,李学先以前在警四团工作,为了和周老板搞好关系,方便做生意,认了周有荣的儿子周冠杰当干儿子。

李学先笑着开口道:“没重要的事我也不会来打扰你,这次过来就是想请你帮个忙!”

周有荣的老婆这会儿把周冠杰从外头拉进了屋。周冠杰现在个头都到大人腰那么高了,周有荣老婆赶紧对他说:“别磨蹭,赶紧给你干爹行个礼。”

李学先笑着说:“不用这么麻烦了!省了吧省了吧!”

周有荣紧接着问道:“老弟,你不会是又回到警二团了吧?”

李学答道:“当然不是。不过无论我去哪儿,都会一直记得你这个朋友的!”

周有荣好奇地问:“你现在在忙些什么?”

张兰亭急忙插话道:“他现在可是中原局的副秘书长了,之前还做过分区副司令员和副旅长!”

周有荣笑着告诉大伙儿:“我哥们儿当上大官!”

李学曾表示,共产党的干部不追求官职和财富,而是专注于如何为民众提供帮助。

周有荣笑着回应:“对对对!我明白。聊聊天不也挺开心的嘛?”

李学先摆摆手:“别聊这个了,现在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好几千人都指着我挣钱养活!”

周有荣问道:“咱们继续干老本行,做那些买卖?”

李学先微微颔首示意。

周有荣回答道:“没问题,我和国民党那边的人脉一直保持着联系,把这里的货物卖到那边不是难事!那些土特产你都买好了吗?”

李学表示:“实际工作由他们三人处理,我不可能一直待在这儿。不过有个前提,我希望能快速获得一大笔收入。”

周有荣表示:“我会全力以赴地提供支持!”

李学先拿着两千块大洋,在边区买了不少当地特产,然后拉到延安和国统区去卖。这一来二去,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两个月下来就赚了四千多块大洋。

李学先通过做生意,成功解决了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后勤生活难题。随后,他找到边区财政厅厅长南汉宸,归还了之前借的两千大洋。

南汉宸感到十分意外,马上向毛主席报告了情况。毛主席听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称赞道:“李学先真是有两下子,几下功夫就把中原局的后勤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61年3月10日到13日,毛主席前往广州进行考察。在会见一批高级干部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当时担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李学先。毛主席随即向一起陪同的中组部部长安子文打趣道:

你这个吏部尚书选人不太对路,李院长在赚钱方面可是行家,短短两个月就能让收益翻两番,让他去掌管户部岂不是更合适?

李学先至今还经常提起周有荣,总说他为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有荣因为支援八路军,在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时被逮捕,被扣上"通敌"的罪名。他遭受了严刑拷打,自己经营的"天和货栈"也被政府没收。

1948年,当解放军重新回到延安的时候,他们把周有荣救了出来。由于他曾经支持过我们的部队,被认定为爱国人士,因此得到了保护,并且他的房子也归还给了他。

由于经济来源中断,周有荣一家只能靠经营饺子馆勉强糊口,最终在1967年冬天,他不幸因病去世。

李学曾表示,要是没有周有荣的鼎力相助,中原局就不可能迅速打通商业贸易的通道,也无法获得丰厚的利润,更难以克服重重挑战。

一进入陕北的十二月份,寒意逼人,但许多干部和战士还缺少御寒的衣物和被褥,必须尽快为他们解决这些过冬的必需品。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先念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李学先的身影。

李学先一听到消息,立刻火急火燎地赶往延安。到了大碇沟李先念住的地方,他赶紧从马上跳下来,把马拴在旁边的树上,然后急匆匆地快步走进李先念的窑洞。

李先念穿着一件厚实的棉衣,在屋子里来回走动。

李学刚一进门,就听到有人招呼:“学先,这一趟可把你累坏了吧!”

李学先直接坐在木椅子上,开口就说:“李司令员,我大概能猜到您这么急着叫我到延安的原因!”

李先念问道:“哎,你猜猜我找你到底是为了啥事?”

李学先神秘地笑了笑,说道:“其实也没啥大事。这不是冬天到了嘛,部队得给大家准备过冬的衣物和被子。他们就是来问我,之前挣的钱够不够给每个干部和战士都配上一套。”

李先念开怀大笑,说道:"还真被你猜中了。你这个负责后勤的,打算怎么搞定这件事?"

李学先着急地说:“我心里可急了。”他喝完水后,详细地把工作开展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一遍。

他表示,在当地采购土货利润不高,但借助周有荣与国民党军队的渠道,把土货卖到外地。短短一两个月,就赚了三四千块银元。

李先念全神贯注地听着李学先的讲述,随着汇报的进行,他的神情逐渐变得轻松,嘴角也浮现出了笑意。

李学先接着说道:"有了这些资金,士兵们的冬季保暖衣物和被子问题就能解决了!"

李先念满脸笑容地走近,拍了拍李学先的肩膀说道:“没想到你在这两个月里赚了这么多,真是让我又惊又喜,特别满意。我可得好好谢谢你!”

李学先听到李先念的夸奖,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赶紧回应道:“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没什么特别的。其实我还有些地方没弄好,正为这事发愁!”

李先念兴致勃勃地追问:“还有什么有趣的?快给我讲讲!”

李学先开口提到:“现在做军装用的棉花和布料不太好弄到手。我正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李学先随后分享了他的计划:"我收到确切情报,驻扎在交道镇对面的马步芳骑兵部队,截获了一批原本要送到边区的大批布料和棉花。"

我和骑兵师师长马禄以前打过交道,那时候我们团和他们做过边境贸易。但现在局势变了,两边打起了内战,他愿不愿意继续跟咱们合作,这还真不好说。我已经在安排人手去跟他搭线,要是能联系上,棉花和布料这些物资的供应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李先念叮嘱道:"事情要尽快办好,但也别把自己搞得太辛苦,多保重身体。"听完这番话,李学先走出办公室,心里暖洋洋的。

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李学先策马扬鞭,与警卫员罗元忠、张守坚一道,踏着结冰的路面,直奔交道镇而去。

李学先找到李先进、程福才和张兰亭,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告诉了他们。程福才听完后说:“好,我这就去联系马禄!”

李学笑道:“拿着我的信去,说不定他还能记得我!”

程福才带着几个人,乔装打扮后潜入了国统区。无论是因为马禄重情义,还是贪图钱财,总之他一看到李学先的签名,就立刻派了副官和财务总管阿匐前往边区。

经过协商,我们和对方谈妥了条件:我们这边拿出一批山货和药材,再搭上一些银元,用来换取他们那批棉花和布匹。

没过多久,买卖顺利达成,李学先立刻把棉花和布料运回延安。他找来裁缝师傅加紧制作棉衣,消息传开后,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家属们得知情况,也纷纷过来协助。

短短几天时间,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所有干部和战士,每人都得到了一套全新的棉军装,从里到外都是新的,还额外添置了一床崭新的棉被。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次用土特产换棉布的交易顺利达成,为边区和马家军之间的商业往来打开了大门。仅仅一个多月后,中原局通过和马禄做生意,又进账了四五千块银元。

李学先打算给中原局和中原军区的领导们置办些马匹。之前突围的时候,很多干部为了安全,都换了便装转移,马匹都留在了部队。现在没马可用,他们出行办事常常不太方便。

李学让李先进负责这件事。他叮嘱道:“这批马是给领导们准备的,你可得仔细挑选,不能马虎!”

李先进笑着表示:“你对我难道还有什么疑虑吗?”

李学先对此表示深信不疑。

他们商量着去“三边”地区买马,因为那儿以产优质马匹闻名。李先进便领着一个排的士兵,前往定边和靖边选购马匹。

半个月里,李先进一口气购入了四十八匹骏马。这些马匹个个都不错,可就是缺了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极品好马。李学先看在眼里,心里琢磨着要帮李先念物色一匹真正的好马。

李学先告诉李先进:"你得琢磨琢磨,给李司令员弄一匹更棒的马。"

李先进表示:“我还得去靖边瞧瞧!”

李先进领着两名战士再次前往靖边。到了那里,他走访了许多沙漠和草场,一路向北深入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终于打听到当地有牧民饲养着专门为蒙古王爷准备的优质马匹。

李先进不怕风沙和寒冷,专程赶到乌审旗,精挑细选了一匹全身雪白的骏马。

李先进一看到这匹马,立刻跳上去试骑。它奔跑时,四蹄飞扬,快得像风驰电掣;慢步行走时,又稳如泰山,仿佛端着一碗水,就算走上十几二十里,水也不会洒出一滴,真是匹难得的好马。

李先进对这笔交易很满意,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终以五千边币的价格成交。相比之下,普通的好马,通常只要七八百边币就能买到。

李学先在傍晚时分牵了匹马到李先念的住处,笑着告诉他:“我特意给你挑了匹好马!”

李先念惊讶地问道:“咦,马匹真的买回来了?其他领导同志也都分到了吗?”

“每个人都有份!”

李先念笑着回应:“这匹白马是特意给我准备的吧!”

李学先坦率地回答:“没错!”接着他详细讲述了购买这匹马的全过程。

李先念神情平静地回应道:"这么做不合适!我怎么能搞特殊待遇!但还是感谢你的心意!"

李学解释道:“我觉得这不算搞特殊,毕竟我们随时可能上前线,要是你不骑好马,整个部队都不会答应。等条件改善了,咱们再给每个军事干部都配备这样的好马!”

李先念笑着称赞道:“你干得不错,看来让你做副秘书长是个明智的决定。”

1947年春节将至,李学先心里一直挂念着汪世才的遗孀张桂兰。汪世才在中原突围时英勇牺牲,如今只剩下张桂兰独自一人。李学先不禁想到,这个春节张桂兰该如何度过?他觉得应该想办法去安慰和帮助她。

汪世才来自安徽金寨,1931年投身革命,担任过陕南六路游击师的师长。警二团组建时,他出任营长;中原军区成立后,又升任十五旅四十五团团长。他与李学先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长征的艰难险阻,是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

在中原突围行动中,汪世才跟随李先念和郑位三指挥的左翼部队成功突破重围。在整个过程中,十五旅的四十五团多次担任先锋角色,带领部队闯过了重重艰难险阻。

在向东赵川方向突破时,部队行进至前坡岭一带,突然与敌军相遇。面对突发情况,汪世才果断决策,迅速带领部队抢占前坡岭制高点。

为确保中原军区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汪世才带领队伍死守阵地。在危急关头,他亲自扛起机枪冲锋在前,成功击退了敌军的又一次进攻。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颗子弹打中了汪世才的脑袋,他不幸英勇就义。

张桂兰听到汪世才去世的消息,心里特别难过。她得到李学先的支持,准备了一口棺材,宰了只鸡,收拾了汪世才在延安穿过的衣服,挑了块阳光充足的地方,为他建了个衣冠冢,还立了块碑,以此纪念他。

李学先每次回忆起张桂兰那悲痛欲绝的哭喊,心里就特别难受。这时,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汪世才的模样:个子中等,眉毛像剑一样挺直,鼻梁高高的,长得还挺清秀。

他做事干脆利落,带兵有方,手下的队伍一直让李学先特别信赖。这么优秀的战友不幸牺牲,不仅是李学先,在场的所有人心里都很难过。

过年时,李学先为了让牺牲战士的家属心里好受些,特意从自己赚的钱里拿出一部分,作为对这些家庭的慰问金。

张桂兰一见到李学先,眼泪又止不住地往下掉,开始诉说心中的苦楚。李学先强忍着内心的难过,耐心地开导张桂兰。

汪世才为了革命献出了生命,人们会永远铭记他。虽然逝者已矣,无法挽回,你的悲痛我们感同身受。春节临近,中原局领导委托我将汪世才的抚恤金转交给你。

张桂兰含着泪水,感激地说道:"非常感谢中原局领导的关怀。"她接着说:"世才走了,我心里总觉得少了什么,怎么也忘不了他!每次做梦,都会看到他笑眯眯地站在我床边,和我聊天说笑,他一定很想念我,想见到我吧!"

张桂兰说着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李学先眼睛也湿润了,他对张桂兰说:“别担心,部队会照顾好你的,你一定要坚强!”

李学先耐心安慰张桂兰,等她心情平复后,他取出抚恤金递给她,语重心长地说:“把不开心的事都放下吧,新年新气象,咱们好好过个年!”

李学先倾诉完内心的痛苦,努力抑制着悲伤,生怕自己的情绪影响到桂兰。转眼间,1947年的春节来临了。在延安度过这个节日,那种欢乐、安宁的氛围,深深印在每个同志的心里。对李学先来说,这个春节格外令他感到喜悦。

随着经济形势好转,驻扎在大廷沟和小碇沟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干部和战士们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李先念和郑位三分别发言致辞,大家边吃边喝,有说有笑,气氛融洽,充满了温暖和欢乐。

延安的老百姓和军人组成了一支支表演队伍,有扭秧歌的、划旱船的、吹唢的、敲锣打鼓的……他们来慰问解放军了。官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迎接,一边喊口号,一边放鞭炮,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喜庆的氛围达到了顶点。

春节刚过,李学先又惦记起老战友张才千。张才千留在鄂西北军区打游击,没去延安。他妻子一直待在甘肃庆阳,没能随军。

为了让老战友安心,李学先安排李先进和张兰亭前往甘肃庆阳,将张才千的妻子接回了延安。

李学先琢磨着,以前没能力处理这些问题,如今有了资源和条件,是时候为前线的战友们消除后顾之忧了。

张才千的妻子来到延安后,李学先主动为她安排了住处,添置了日常所需,还送了她十块银元。同时,李学先也向她讲述了张才千在成功突围后,如何在鄂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的经历。

张才千的夫人感激不尽,随后在延安安顿下来,心情平静。

李学先身为副秘书长,处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琐碎事务时,总是认真细致,毫不马虎,把每件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李学先总想着那些已经牺牲的同伴和还在战场上拼命的兄弟,他觉得自己能帮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才会好受些。

春节刚结束,陕北就迎来了一场大雪。雪花覆盖了山川大地,将整个陕北装点得更加纯净美丽。

李学先顾不上天气寒冷,立刻安排李先进、程福才和张兰亭三人赶紧把生意做好,为中原军区的后勤保障多出一份力。

转眼间已是三月,陕北的天气还带着冬天的寒意,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到来。不过,大自然已经开始悄悄孕育新的生机,等待着新一轮的复苏与成长。

就在那个充满朝气的夜晚,李先念的秘书肖健章和童鸿影喜结连理,这对年轻情侣的婚事让中原局的同事们兴奋不已。

关于肖健章和童鸿影的婚姻,背后还藏着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

肖健章和童鸿影在中原突围前,都在中原军区任职。肖健章担任李先念的助手,负责参谋工作,而童鸿影则在文工团从事表演工作。

童鸿影年纪轻轻,长相出众,擅长唱歌跳舞,在歌剧和话剧表演上都很出色。她主演的《打渔杀家》等经典剧目,得到了陈少敏大姐的赞赏,被赞誉为新一代的梅兰芳。

童鸿影在歌剧《周子山》中饰演一位老农民的孙女,她的台词、表情和肢体语言都特别到位,完美展现了角色的特点,表演自然不做作。

坐在观众席的李先念和陈少敏等人你一句我一句地称赞她,说她表演自然可爱,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一片赞扬声中,有人对陈少敏大姐提议:“大姐,小童可是你的心头肉,不如给她找个好人家吧!”

陈大姐表示:“她现在年纪还小,这事儿不急!再说了,要找也得找个各方面都合适、门当户对的才行!”

突然有人插嘴道:“找到合适的可真不容易!”

李先念打趣道:“这有什么难的?我这个肖某配上她绰绰有余!”

领导们的调侃触动了肖健章的内心。经过他一番热烈追求,童鸿影终于被打动,两人便悄悄地开始了恋情。

在中原突围之前,肖健章向李先念报告了先订婚再结婚的打算,但童鸿影的父亲童世光表示反对,觉得童鸿影年纪还小。组织部门的同事也认为这个时机不合适。

李先念司令员找来中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的副部长袁文,对他说:“结婚是人生必经之事。既然他们已经订婚了,那就让他们安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先念一开口,没人敢反对,肖健章和童鸿影顺利订了婚。订婚后,童鸿影立刻动身前往山东的新四军军部。

肖健章跟着李先念乔装打扮成功抵达延安后,李先念立即给陈毅军长发了封电报:“童世光的女儿童鸿影目前在军部宣传部任职,她的丈夫肖健章在我这儿,已经顺利到达延安,希望你能安排把她送过来。”

童鸿影一路奔波,终于在三月五日抵达延安,仅仅过了两天,他就完成了婚礼。

中原军区里,这对年轻人的婚事让大家乐开了花。不少老领导、老战友都是看着他们长大的,而且李先念、陈少敏两位首长也很欣赏他们,所以大伙儿也都打心眼里喜欢这对新人。

就在肖健章和童鸿影刚办完婚礼的第二天,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李学先想着这对新人刚成家,手头肯定不宽裕,便决定给他们一些经济上的支持,好让他们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开销。

天刚亮,李学先就赶到肖健章和童鸿影住的地方,想给他们送点钱。到了才发现两人还在睡,他站在门外大声喊道:“小肖、小童,该起床!太阳都晒到屁股了!”

李学先喊完后,自己笑了笑,摇摇头,接着用报纸把三十块银元包好,搁在屋外的窗台上,然后转身离开了。

肖健章和童鸿影起床后,发现李学先已经离开,但桌上留下了三十块大洋。他们欣喜地说道:"这下有钱请大伙儿吃顿饭、发喜糖了!"多年后,每当肖健章夫妻俩回想起这件事,心里依然充满感激,难以忘怀。

李学先一向热心帮助身边的战友和下属。他不仅去看望了张桂兰,还把张才千的妻子接了回来,还帮肖健章和童鸿影解决了生活上的难题。这些事后来都传到了李先念的耳朵里。

李先念评价道:"你这个副秘书长做得非常称职。称职之处在于你用心照顾到了每个干部和战士的生活困难!"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99彩吧平台总代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